电脑版

突发!基金经理集体失业 环球新动态

2023-06-02 02:25:55来源:格隆汇

AI炒股,真的来了!


(资料图)

今天下午,私募机构“止于至善投资”官宣:

AI管理的止于至善1号,成立于2018年4月,目前由国金证券托管。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信息,截至今年一季度,这只基金存续规模低于500万元。

这……看起来只是试试水啊。

真的如此嘛?

01AI > 人

其实,用人工智能搞投资,不算什么新鲜事。

GPT-4就带有荐股的功能。

而在更早之前,2015年就有科学家对北美市场近6万支基金中,挑选出类型明确、有业绩数据的826支进行调研。

这些基金,有人类经理管理的、有AI管理的,也有人和AI一起管理的。

调研的结果,他们用“Paradoxically”(荒谬的)一词来形容。

成绩最好的,居然是AI管理的基金,平均月回报率约为0.76%,比人类基金经理的0.25%,高51个基点!

更糟糕的是人和AI共同管理的基金,平均月回报率只有0.07%。

“原来人类并不擅长投资,只擅长拖后腿吗?”

为了彻底弄清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采用一种人机对决策略,即做多AI主导的基金,做空人类主导的基金,重复资产定价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进行了一次又一次验证后,结论依然不变:AI的投资能力高于人类。

2017年,AI Powered Equity ETF,世界上第一只由AI进行选股的基金正式诞生。

它全年日夜不间断工作,对全美数千只挂牌股票持续不断分析,包括企业公告文件、季度财报、新闻以及社群文章等。然后从当前经济形势、未来趋势出发,再深度分析后,挑选出包含70支股票的投资组合。

据最新披露,AIEQ重仓股主要有亚马逊、谷歌、苹果、Livongo Health、微软和Teladoc Health。

总之,听起来好牛逼的样子。

几年过去,战况如何?

累计涨幅21.42%,严重落后于纳斯达克指数,明显无法战胜市场。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又不一样。

在近三千只美国股票ETF和混合ETF中,AI Powered Equity ETF同期累计涨幅排名第328位,战胜了80.87%的同行。

因为能力还不够完善,它还远不是最顶尖投资者的对手。但战胜绝大多数人,绰绰有余。

既然如此,资金选择用脚投票。

高盛集团CEO曾透露,在那一波冲击中,几乎所有交易员被算法替代。高盛在纽约的股票交易柜台,高峰期有600名交易员,后来只剩下2名。取而代之的是200名软件工程师,在开发维护他们的算法。

这引起行业的巨大恐慌,基金经理们也开始担忧自己是否也会被淘汰。

2020年,据研究公司Morningstar报告:在美国股市,由人工智能管理的股权资产已达到4.3万亿美元,首次超过人类管理的资产。

AI早就接管了华尔街的投资。

据报告,在美国,人工智能管理的基金规模占市场的35%,占到机构股票的60%和交易额的60%。

它们不仅能执行买卖指令,还能一刻不落地实时监控经济走向,自动调整资金配置。

甚至,用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创造自己的投资规则。

而此时此刻,距离1956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词被提出,才六十几年。

如此短的时间,它凭什么就从幻想走进现实,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之一呢?

更重要的是,你真的放心把钱交给AI管理吗?

02必然趋势

运作一只基金,本质上,是对信息流的掌握和对资金流的调度。

最大的风险在于,可能因为信息获取不及时,有时出现资金错配,导致亏损。

信息是市场最重要的资源,所以金融业一直都是最先拥抱信息革命的,让自己更快、更准确。

从最初的股票交易所,大家只能扯着膀子在大堂喊话;到如今每秒都在更新数据的电子信息屏。

时至今日,你的手机or电脑,比你知道更多经济内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当传统基金经理们还坐在办公桌前,盯着公司财报收集信息的时候,AI早已通过大数据,创造了评估公司的新方法。

它可以通过卫星观察有多少车停在商店外,有多少个粮仓或石油罐正在被灌满,有多少艘船舶挤人港口;

它甚至可以使用抓取技术,在海量的新闻资讯中搜索出表示正面或负面观点的单词,获得更新鲜、更真实的,对公司业绩判断有价值的信息。

而且,今年是AI技术的爆发之年,相关技术一日千里,随着处理事件的增加,AI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也在不断增长,人类获取新信息的能力被远远甩在身后。

这是可以确定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不仅能力强,还:便宜。

还有哪个词比这个更有诱惑力?

公开数据显示,在美国,AI掌管的被动型基金,每年仅收取所管理资产的 0.03%-0.09% 作为佣金;而基金经理的管理费是AI的 20 倍。

甚至,有的理财公司都干脆宣布把交易费用降到了零。

低成本带来了空前高涨的股票交易量,散户可以随意在手机上购买股票。

在这方面,人类所管理的基金,几乎就没有什么优势。

但说归说,自己的血汗钱,真的放心交给非人类管理吗?

AI强是强,但也很可能会对股价造成更频繁、更突然的冲击。

这种担忧并非空六来风,早有先例。

比如“算法共识”。

2010年5月,交易所交易基金价格的崩溃式下跌,导致美股短短几分钟内蒸发了超过 5% 的市值,原因是很多算法在这一瞬间都做出了抛售的决策。

2016年10月,同样因为“算法共识”,导致英镑突然暴跌,2分钟内创下英国脱欧公投以来的最大盘中跌幅……

但是,这点后患并不能阻碍机构们的热情。

一旦发现可行,为了效率,为了money,为了不被甩开,它们只能大步赶上。

在资本市场,当终点领奖台就在看得见的前方,跑线上并排站着博尔特和苏炳添,不会有人质疑前方的终点是不是真正的终点,或者脚下的跑道究竟通向何方。

03尾声

阿西莫夫的科幻世界中,在底层逻辑上给人工智能设置了三大定律,保证它们作为工具,无法威胁到主人。

但很多事情的发生,并非主观意识造成的。

AI本身的存在,自然是没有恶意的。

它只是正常工作,就已经无可避免地对现代社会造成冲击,导致部分人失去饭碗。

我们普通人往往是最惨的:

还没搞清楚电商的时候,搞电商的发财了;

没搞清楚区块链的时候,玩区块链的发财了;

还没搞清楚直播的时候,玩直播的发财了;

虽然现在同样还没搞清楚人工智能,但是确实已经体会到快失业了。

现在,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尝试利用AI提高效率,这意味着不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于是裁员和优化就开始了。

当然,也不必过于悲观。

比如,现代电脑1天的运算量,相当于8.64亿个计算员工作一整年。它当然不会剥夺这么多人的工作机会。

相反,随着电脑的出现、计算能力的提升,涌现出了大量的原来并不存在的计算需求。

以前只有在军事、科学等专业领域才需要大量的计算,而计算普及后,运行一个简单的3D游戏的计算量,就超过50年代的算力总和。

电脑替代了计算员的工作,但是却创造了计算机产业、航天产业、互联网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办公、数字娱乐等无数新的产业和工作机会。

而这里面的许多岗位,在 1950 年的时候,甚至连最聪明的人都无法想象。

只不过,现如今,等AI把我们全取代了,再创造新的工作,或许是下一代人的事情了。

这中间必然存在阵痛期。

还是之前的观点:

每次科技进步都会迅速淘汰一批人——而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收益,往往要在一代人以后,才能显现。

等到技术真正成熟,人类能完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时,或许是下一代的事情了。

如果忽视阵痛,这种未来已经足够美好。

本网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