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环球快讯:上海“一网通办”改革七大亮点,让政务服务像网购一样方便

2023-05-11 19:44:05来源:澎湃新闻

出生、上学、就业、户籍、婚育……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每个人有许多事情需要到政务部门办理。如何让政务服务像“网购”一样方便,服务后还可评价?如今,上海首创的“一网通办”改革,已成为全国政务服务的通用品牌。


(相关资料图)

5月11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门口。 本文图片均由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摄

5月11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第一批次采访首站为上海。11日下午,采访团来到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澎湃新闻记者现场了解“一网通办”运营及服务企业市民情况,深入采访“一网通办”改革亮点。

截至2023年3月底,“一网通办”实名注册个人用户超过7968.93万,法人用户超过311.06万,接入事项3622项,累计办件量达3.36亿件,取得的成效显而易见。

5月11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表示,“一网通办”的核心是业务流程的革命性再造,为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对各部门内部流程和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进行重构优化,实现革命性的流程再造。

5月11日,在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相关部门介绍上海“一网通办”在各领域实现情况。

目前,“一网通办”改革有以下七大亮点:

一是“一件事”改革。围绕出生、上学、就业、户籍、婚育、置业、救助、就医、退休、养老、身后事等个人全生命周期,企业开办、场地获得、员工招聘、生产经营、税费缴纳、惠企政策、权益保护、清算注销等企业全发展周期,“一网通办”改革对高频事项进行流程再造,目前,已上线49项一件事,办件量已突破600万件。

以企业纳税缴费一件事为例,将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申报缴纳三个事项进行优化整合,首次与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打通,实现“一次登录、一表申报、一键提交”。改革前,需要提交11份材料,登录3个系统,到3个部门办事,改革后实现74项申报数据智能预填,只要登录一个系统,可以全程网办。

二是“一业一证”改革。“一业一证”改革是将市场主体进入特定行业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一业一证”改革在上海31个行业进行试点工作。

以新办便利店行业综合许可为例,改革前市民开办便利店需要去办理食品经营许可、酒类商品零售许可、药品零售企业许可等证照,涉及到多个部门多张证照。“一业一证”改革后,多张证照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表申请、一标审核、一证准营”。

三是线上帮办制度和帮办微视频。上海首创线上线下全渠道、全覆盖帮办制度,着力打造“网购型”客服体验。线上实现“一分钟首次响应,达到90%解决率”,着力打造“网购型”的客服体验;线下“换位式”体验办事全流程,体现于领导干部陪同帮办,发现并解决问题。

四是推出“好差评”制度。以群众切身感受衡量改革成效,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打造政务办的大众点评。好差评制度主要有四个亮点:一是实现三个全覆盖,服务事项全覆盖、服务渠道全覆盖、承办单位全覆盖;二是实现双公开,办事人对政务服务所有的评价公开,政府部门针对所有评价的回复公开,其中所有差评,政府部门必须公开回复。三是实现三定位,评价对应到办事人、承办人以及办理事项,更精准地发现问题。四是形成评价、整改、反馈、监督,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推行以来,“好差评”好评率达99.96%。

五是推进数据整合共享。从数据归集、治理、应用开展工作,实行全市公共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开展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打通国家、市、区三级数据交换共享通道,促进数据整合应用。采用分布式数据脱敏存储和集中式融合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对时效性要求高的数据采用接口流式归集,已归集数据接口1001个;对融合应用需求广的数据采用抽取入湖方式归集,已抽取入湖的数据约80TB、1871亿。

六是推出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两页”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超505亿次。推出个性服务(市民主页:一人一档目前归集7大类102小类信息项,月访问量达到9000万,日均达到300万;企业专属网页:一企一档目前归集9大类72小类信息项,月访问量达到450万,日均15万次)、精准服务(形成企业标签5406项,个人标签1520项,区级特色标签2389项;已实现服务精准推送日均5万次左右,基本覆盖所有企业,年度累计触达共2397万人次)、主动服务(推出“免申即享”服务,推进事项超148个)、智能服务(持续提升智能客服“小申”服务能级,累计服务次数超过1.19亿次)。

七是推出丰富的随申码应用场景。一人一码方面,“随申码”作为市民随身服务码,和“医保电子凭证”两码融合,实现“一码就医”;与公交、地铁“三码融合”,推进“一码通行”;随申码还可以进公园、景点,到图书馆借书,应用场景持续丰富。一企一码方面,“随申码”作为企业数字名片,在企业办事、公开信息、日常监管、政策推送、执法管理等场景应用。一物一码方面,将场所码功能转型,扫码后可知道其管理主体、空间地理等属性信息,再叠加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实现可监管、可溯源的“码上管理”。

本网推荐
相关新闻